省林研院3项科研项目通过鉴定
黑龙江省林业厅下达,黑龙江省森林与环境科学研究院承担的科研项目“黑龙江省西部低山丘陵区集水抗旱造林技术研究” “龙丰1号、2号杨新品种选育与应用”、“寒温带半干旱地区灌木引选及栽培技术研究”三个科研课题于2013年11月27日在哈尔滨通过技术鉴定,鉴定会由黑龙江省林业厅科技处宋春姬处长主持。
“黑龙江省西部低山丘陵区集水抗旱造林技术研究”,课题组针对黑龙江省西部低山丘陵区由于干旱少雨而影响造林质量的问题,通过抗旱树种选择及配置、荒山造林整地、坡面集水材料选择、蓄水保墒材料选择等技术研究,构建了黑龙江省西部低山丘陵区集水抗旱造林技术体系;通过研究与示范,提出了抗旱造林树种选择和配置、石质和土质荒山整地、坡面集水处理造林、地表覆盖与土壤添加物蓄水保墒等配套技术,为黑龙江省西部低山丘陵区植被恢复提供了技术支撑;在黑龙江省甘南、龙江、克山、拜泉、依安等地试验和应用面积1882hm2,造林成活率平均提高16.3%,防治水土流失、庇护农田、固土保肥效果明显,生态、经济和社会效益显著。提出的黑龙江省西部低山丘陵区集水抗旱造林集成技术,丰富了困难立地造林技术,具有创新性。研究成果整体达到了同类研究的国际先进水平。
“龙丰1号、2号杨新品种选育与应用”, 龙丰1号(Populus deltoides× Populus simonii‘LongFeng-1’)、龙丰2号(Populus deltoides× Populus simonii‘LongFeng-2’),课题组在高纬高寒地区引入美洲黑杨×小叶杨9个杂交组合66个无性系,建立试验林16处,面积21.95 hm2。通过苗期筛选、区域化试验与示范,历时14年,选育出的杨树新品种。龙丰1、2号杨为雄株,树干通直圆满。在松嫩平原地区10~12 a生龙丰1号杨平均树高、胸径和材积年均生长量分别为1.26 m、1.60 cm和0.0151 m3,超过对照品种8.6%、49.5%和139.7%;龙丰2号平均树高、胸径和材积年均生长量分别为1.40 m、1.66 cm和0.0176 m3,超过对照品种(小黑杨)20.7%、55.1%和179.4%。
龙丰1、2号杨材质优良,适应范围广,具有较强的抗逆性、抗病虫性,性状表现突出且稳定。在高纬高寒地区杨树新品种选育上有较大创新,研究成果总体达到了国际先进水平。
“寒温带半干旱地区灌木引选及栽培技术研究”,通过对引进的23个灌木树种历时8年的抗寒性、抗旱性、抗病虫性、生长指标、物候期的观察、测定和综合评价,筛选出18个适宜黑龙江省半干旱地区栽培的灌木树种(品种),其中银水牛果、西部沙樱、新疆忍冬、金雀锦鸡儿、甘蒙柽柳等5个为新引进种,丰富了本地区的灌木资源。成功选育出长白忍冬无性系—橙色1号忍冬,具有果实橙黄色、树体美观、适应性强等特点。对引种成功的灌木树种建立了优化的繁育和栽培技术体系,成苗率达到71%以上。此项研究为寒温带半干旱地区提供了生态经济灌木树种,在灌木品种引种驯化及苗木繁育技术方面有所创新,总体上达到了同类研究的国际先进水平。
|